推广 热搜: csgo  vue  angelababy  2023  gps  新车  htc  落地  app  p2p 

通州清真寺:清真永寿寺

   2023-05-18 网络整理佚名1280
核心提示: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通州城配套设施(二)在回民聚集区,清真寺是不可或缺的建筑。通州城内的清真寺,建在南城的清真寺街始建于元朝,开始时规模较小,这可能与回民人口不多有关。后又准备建在通州城的土坝,可离居民区太近,一旦出事儿就可能殃及县城。新营盘仍建在旧城南门外,在今后窑村东,京秦铁路以北,占

谈通州古城建设

即日起,“通州八游”微信公众号每周五发布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系列“谈通州古城建设”。

喜欢通州文化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持续关注哦~

通州城市配套 (2)

城池、护城河、桥梁,接下来就是路了,说说京通古道吧。

通州因水运繁忙。 江南的粮米,江南的百货,王室物资,建材,外国贡使,商旅商旅,学生官吏,曹鼎运输等都在这里交换水陆,或乘船南下,或弃船。 大多数人从这里经过,目的地是京城或者南方各地。 这么多人往返于北京和通通之间,再加上马匹骆驼等牲畜的运输,北京和通通之间的交通状况可想而知。

过去,京通大道从朝阳门出,经八里庄、十里铺、三间房、羊闸,跨过八里桥进入通州西门,全长约20公里。 清朝雍正年间,水务繁重,道路却年久失修。 官民苦于此,陆路交通不便,阻碍了国计民生。 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下旨拨款重修靖通大道,并有御题,记载了修路的缘由和过程。

新建的路面是石头铺成的,每条长约四尺,宽二尺,厚八寸,都是花岗石条。 路宽约二尺,由朝阳门至通州城铺设。 这相当于今天的京通高速,对改善京通交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不到200年,路面变得凹凸不平,路石御石碑大都破碎,反而影响了交通。 1917年,以劳役形式整修石板路,拆除朝阳门至通州西门的石块,铺石子路,与石子路相似。 同时,这条路被命名为“博爱路”。 北门、南门石板路直至殷汝庚年间才被拆除。

雍正修建的京通石板路,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发挥了巨大的交通作用,增加和加快了这条路的运输能力,为官民水运和人员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板路碑立于八里桥旁通州清真寺,碑文如下:

朝阳门至通州四十里,为国门东门通道。 凡供将者,贼下诏书,从通州入都者,走此路。 潞河是万国之地,四海九州,岁百货,千舟万载,云集云集,商贾云集,商贾云集,乘船来此的深山,汽车枢纽编织道路,面对各另在路上,筑城苍榆,水路重奎也。 平之令虽依时而行,轮蹄涉过,月年漫长,地势渐陷,雨落之时,积雪刚化,停雨之时。进泥里,要几十个人才能砸烂一辆大车。 力量是用来支撑被拉扯的人的。 心中思绪万千,一生有司。 我会互相帮助干活,把洼地修高,修石板路。 它长五千五百八十八英尺,宽两英尺。 两旁修筑的土路,宽一丈五尺,长短相同。 从通州新城、老城到仓门及沿河东西两边还修建了石板路,全长1500多尺,宽1、2、1、5尺。 飞家的这三十四万三千四百八十四两,就奇怪了。 取经始于雍正七年八月,止于雍正八年五月。 请写一份文件记录此事。 尝《周礼·地方官·司徒》一书:“令野行道”,故“巡修道”。 郑鄂舒说:路是来的路,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也寓意远道而来的人自修文养德以来。 《礼记·月令》:“冀春月中,命司空随国,环视旷野,开路无阻。” 自来朝中,细求治政,夜以继日,唯恐不被逮住。 近郊区,远县城,即城市偏远地区,事关百姓利益,均因地制宜,有序修订。 亦为服,远古圣王之善法善意,思虑久远,一劳永逸,善用安适。 随道的蜀使,看周道刚直,显庆盛政。 元知其年,扼杀一切石云。

通州清真寺_清真永寿寺_通州清真餐馆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据时期,重修朝阳门至通州西门、中山街至新城南门的道路,并全程铺筑混凝土和柏油路。 时间是1940年。

帝王碑

城市的主要建筑仍然是居民楼。 没有居民楼,就不能算是城市,只能算是军营或者兴园。 再来说说那些至今仍有人居住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比如回民区的“十八岁半”。

“十八半”指的是通州南城东南部的一块区域,是通州城穆斯林的聚居区。 牛市南至东,今南街东至东城墙,有大小、长短、宽窄各异的十个村寨。 一共有八条胡同,有些是真正的半死不活的胡同,是全城最低的地方。 后来随着人口的倍增和后来迁入的穆斯林的加入,聚落区由东向南发展,逐渐形成了“十八条半”的胡同。

回民在元代来到通州定居。 第一批人落户回民胡同一带。 那时候,它们还是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 元初,这一带还是一片湖泊,芦苇丛生,野草丛生,雨季汪洋大海。 湖边夹杂着一片片菜地,也很适合新人的生活习惯。 湖池西侧有两条干沟,通入两条小巷。 排污口,污水流入河塘,但这已经是明朝的事了。

这条河塘叫“莲花寺河”。 之前还有不少盛开的荷花,不知为何,忽然就不见了。 莲藕可能是被人挖出来的,也可能是因为什么意外而灭绝了。 此池南为紫竹庵,北为莲花寺。 在莲花寺的斜坡上,可以看到城东南角的文昌阁。 莲花寺西边是老百姓的游乐场。 李卓吾曾住在莲花寺。

明初以前,马家胡同一带是元朝军队赛马放牧的地方。 当时为了征税,在牧场北侧设立了牛市,并留下了牛市岗地名,简称“牛市”。 明初以前,该驿及以南、以东地区墓葬较多。 如今,“十八半”胡同内多处发掘出古墓葬,说明中仓东侧很久以前无人居住。 当时这里的居民居住在通流沙以北的北城。

元代,通州建仓13处。 这些仓库大多在通流门以南。 该地区被用作牧场和粮仓。 草原,以水草为生的牧民来到这里,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色木穆斯林开始在这里定居。

起初他们只是用一些非常简陋的棚屋或露天居住,后来发展成泥屋。 大院里现存的瓦房,大多是一两百年前建造的,是当时少数有钱人家的。

通州清真餐馆_通州清真寺_清真永寿寺

随着海运的发展,通惠河的开凿,水运的发展,堤坝的不断修缮,通州开始繁荣起来。 回族商人和外地回族人陆续迁往通州,回族聚集地不断扩大。 十八半”,居住在这里的部分官绅相继迁出。清末民初,先是八国联军焚烧通州城,后民初官兵兵变两次,烧杀抢掠商铺,通州商业损失惨重,牛市岗本来就高,连续三场大火后,在废墟上重建房屋,烧毁的淤泥没有清理干净上,房屋直接建在上面,导致街心高出地面三尺多。

这一带的房屋建筑格局,旧时可分为三级:磨光砖对面、脊瓦屋、高台阶、游廊、四合院或双院、厅堂。 这样的房子不多,这是第一种; 全砖、整瓦、灰脊屋、半步檐四合院、东西厢房四八间的楼房、三联房,多为商户。 大约四分之一,这是第二类; 都是用半头砖和城砖砌成的泥屋和低矮的平房,有两间厢房,建在平地上(即没有地基),院子很小,这是三等的,居多。

旧时,房屋产权变动频繁。 就像今天,有房地产经纪人,旧时叫“拉仙”,一手撑起两个家庭,买一个卖一个,有点像“媒人”。 这些人到处寻找买卖双方,为买家出谋划策,鼓励房主出售或抵押房屋,直至达成买卖协议,双方签订合同。 这种合同有固定的格式,和今天的中介合同协议一样,都是现成的文本。 最后画个质押或印章,中间人拿到钱就走了。

就像现在,买房产需要房产证,当时叫房产证。 房产交易成功后,还要经过官署的核实。 这就是所谓的“顺气”。 房产证。 当时的房契是半张高丽纸,蓝色版式印刷,在蓝色中间的空白处填写屋主的名字和房子的号、户型、四等。字母。 后来兄弟分家,将原契一分为二,各持一半为证。 在房屋出售之前,契约不会作废。 房子的价格因不同年代使用的钱币不同,币值也不同。 有铜钱,有银两,有纸钞,不可能一一指明。 从民国中后期到新中国成立,由于战乱频繁,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过快,没有人用钱来计算房价,房价都是以粮计算的。 用这个讨价还价。

回族还有向清真寺捐赠房产的习惯,由清真寺出租或出售,以满足清真寺的需要。 清真寺的房产来自捐款,它的长寿与这些捐款有关。 毕竟这样解决了清真寺的一部分财务开支。

在过去,不需要装饰房子的内部。 有一间明亮的房子和两间黑暗的房子。 中间的房子是一个炉子。 向阳面的窗户可以上下支撑,靠近窗户的地方放一个火炕。 炕面用方砖或土坯支撑。 以前大户人家的房子一年检查一次就可以了,但普通家庭要在雨季前修好房子,尤其是泥房,有时要修一两次才能保证没有泄漏。

冬天为了保暖,白天连做饭取暖都用大铁锅炉子。 晚上不敢放在屋里,怕煤气中毒,只能放在外面。 晚上取暖靠烧炕,柴火是玉米秸,“以粪换”。 与农户交流,粪堆当然要离家远一些。 换柴的时候,也会因为数量和质量发生争执。 经常听到这样的争论,现在想想也很有意思。

“十八半”一带至今还在,还保留着许多像样的老房子,对通州民俗的研究大有裨益。

在回族地区,清真寺是必不可少的建筑。

清真永寿寺_通州清真寺_通州清真餐馆

信奉伊斯兰教的色木人随着蒙古人来到通州定居通州后,不太习惯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 而且一开始人不多,搭个窝棚就凑合了。 那时,他们没有建造清真寺的财力。 没有人知道有一天政府会让他们搬到另一个地方。 估计他们一开始也没想到会长驻通州。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久居于此,清真寺是少不了的。 通州城内的清真寺和南城的清真寺街始建于元代,初期规模不大,可能与穆斯林人口少有关。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扩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又重修。 1931年、1933年、1945年修复。

寺院规模宏大,但布局严密对称。 清真寺街北口有一牌坊,两根柱子,一层殿堂式格局,悬山大脊非常精致。 清真寺东临街道,山门三间,中门为回廊通州清真寺,进门是大照壁,青琉璃吻兽,四角石雕云纹,内设瓶花。墙中央,须弥座在墙下。 北面有挂花小门,两张挂钩挂券,苏式彩绘,小巧玲珑。 照壁后面是一座歇山楼,重檐歇山,大脊梁,正中立着一个高大的花瓶,同样是青琉璃吻兽。 楼上四周有回廊,有木护栏,楼上悬着“万寿无疆”匾额。 下层有发券,牌匾上写着“太宰乾元”。 苏式彩绘。 楼两侧为夹心墙门,砖仿木结构,大脊悬山而建。

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礼拜堂,三明暗五式设计,高、宽、明。 一、二券均为三间,青琉璃瓦顶,敞厅,卷棚脊,明代窑厅。 釉瓶直径1米,高2米。 窑厅石砌,望月台。 堂内井口的顶梁上挂满了古色古香的国画,朱漆金柱上雕刻着缠枝牡丹。

配殿南北各三间,两卷相连,南北三间水房。 大殿两侧各有一座六角尖亭,四周有小隔板。 寺内五块碑刻,两块立于院内,两块嵌于凹室,一处嵌于山墙。 清真寺南北各有三个院落,与清真寺对称,合二为一。 该寺至今仍是信教群众的活动场所。

清真永寿寺_通州清真寺_通州清真餐馆

一座古城只有延续到现代,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体现出它的底蕴与活力,才能体现出它的传承与延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这也是运河文化带的精髓所在。 民国时期,北京最早的发电厂之一建在通州。

电力是现代化的源泉,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 没有电,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化,它是一座座古城进步的体现。 北京最早的电厂之一位于通州,与石景山电厂同时投产,为北京市区供电,为北京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厂全称“北京电车公司电厂”。 这个电厂位于通州,发出的电供给北平市内俗称“当当车”的有轨电车,也为部分居民供电。 民国初年,开始兴建电车公司发电厂。 选址初选在通州东南三十多里的马头村,但考虑到距北平较远,输电成本高,交通不便。 后来打算在通州城建土坝,但距离居民区太近,万一出事,说不定会给县城带来灾难。 最终选址在县城东南五里的大鹏村,厂址位于北运河西岸。 离马头村近了三十多里。 北邻铁路,濒临运河。 用煤和水很方便。 是建厂的理想场所。

发电厂于1923年动工,1928年竣工发电。

通州清真餐馆_清真永寿寺_通州清真寺

该电厂是通州第一家合资企业。 由中法合资兴建,总投资400万元。 中法股东共同选举董事长。 厂长负责全厂的日常事务。 第一任厂长是徐坤,接班人有鞠秉悌、邓海孙、鞠延庚等,抗战胜利后是胡雪谦。 工程技术人员有法国格罗斯、三思等人。 约有 120 名员工。

现在看这个发电厂,规模确实很小,但是在民国初年,这也算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了。 这毕竟是一座现代化的发电厂,站在一栋低矮的土房中间,还真是在其他建筑中脱颖而出。 与它相比。

这座发电厂主要由两座建筑物、一个大烟囱、泵房和50间平房组成。 南楼三层,约6000平方米。 下层安装了循环泵,中层安装了四台瑞士制造的发电机,其中一台1500瓦,两台750瓦,还有一台较小的只有100瓦。 . 三楼安装配电盘。 在主楼的北侧,隔墙上还有一座三层小楼,叫做北楼。 这座建筑实际上是一个锅炉房,里面有三台英国制造的锅炉。 楼西有一座60米高的烟囱。 水泵房建在运河边,下水道与畜池相连,供水循环进出排放。

为了运输原煤,北平电车公司电厂修建了铁路专用线,从通州东站直达电厂。 413根混凝土电杆从电厂到北京崇文门方向的北平电车公司架设。 发电厂发电后,除供应北平电车公司外,还先后供应双桥无线电台、双桥火车站、通县电灯公司、北平自来水公司孙河水厂用电。

该电厂于1955年扩建,1962年停产,历时30多年。

清真永寿寺_通州清真餐馆_通州清真寺

从古鲁县、泸县到通州,无不与水陆交通有关,而水陆交汇处,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如此。 通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始终与军队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冯玉祥的西北军一直有部队驻扎在通州,直到“七七事变”宋哲元被迫撤出通州。

驻军必须有营地和住所。 1916年6月,冯玉祥从四川回到北京。 他的部队驻扎在廊坊和通州。 其中一个团驻扎在通州。 这是冯军第一次在通州建军营。 “小军营”。

随后,冯玉祥逼宫赶走末代皇帝溥仪,又逼迫张勋在复辟失败后出逃。 后拒绝北洋政府不与南军作战的命令,主张南北和谈,受到孙中山的好评。 1922年10月,冯任陆军巡视使,未下放兵权,命部驻南苑一带。 因南苑兵营不足,命张志会7旅进驻通州。 由于原来的小营房面积不够,又建了一个营地,就是现在的“老四营”。

通州清真寺_清真永寿寺_通州清真餐馆

新营盘仍建在旧城南门外,未来窑村以东,京秦铁路以北,占地5.5公顷,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在营盘城北。 中间为院落,坐北朝南,东西隔院落。 中轴线上,前排为倒筒屋,东西19间,进深3间。 东西各有通道,两山各有门。

敞室宽4.5米,进深10米。 这是一栋三层楼的小楼。 ,内室还在两山南面开有券门观景孔,可眺望东西方向。 这里是卫兵执勤的地方。 外室有前展台,花墙护栏,两侧有砖砌台阶21级,供阅兵用。 顶层略窄,圆瓦尖四角顶。 上面是一根木头旗杆,四面都有圆形的券孔,上面挂着一个铁铃,用来报时和报警。 这是钟楼。

钟楼对面是礼堂,进深三间,东西两间各十间,进深三间。 形同倒室。 碧水岭瓦,玻璃门窗,院内外栽植花木绿草,应为军官宿舍。

1935年,尹如庚成立“冀东反共自治政府”时,宋哲元第29军的一部分驻扎在营地,以防日军南下,其他部队驻扎在南关、三义寺。 四营还是上一代的称呼。

解放军进入通州后不久,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由平山县西柏坡迁至此地,1954年迁至北京东城,工作6年。 总参部机要局迁出后,解放军第263医院成立于此。 建筑没有改动,只是红色的瓦片换成了灰色的复合瓦片。

-结尾-

精彩回顾往事

点击查看↓↓↓

古韵天天新|京​​绣挂件——京绣工艺体验与挂件制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手编笤帚技艺展现独特传统文化

副中心寻宝——瓷器(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