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csgo  vue  angelababy  2023  gps  新车  htc  落地  app  p2p 

中国水旱灾害公报:中国水利部公报2001

   2023-05-22 网络整理佚名2250
核心提示: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中国将持续降水变多的趋势。1965—1989年,旱涝等气象灾害导致的平均直接经济损失(2013年价格)为1192亿元,而1990—2013年,这一数字蹿升至3079亿元,增长了1.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绝对值呈上升趋势。《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

中国天气网独家报道,雨热同期是我国气候的突出特点,最热的时候雨水最充沛。 这种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华文明。 然而中国水旱灾害公报,气候突变引发的旱涝灾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与干旱和洪水作斗争。 水旱灾害经常交替出现,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灾害。

中国天气网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等历史气候数据,系统整理了1470年至2018年的旱涝数据,力图展现将我国549年来经历的旱涝气候变化规律形象化,挖掘那些重大旱涝灾害事件和社会历史影响,为当代社会应对旱涝灾害提供借鉴。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2016年5月4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连降暴雨洪涝灾害。 图为7月4日,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乌山村村民房屋被淹。 (来源:新华网)

我们发现,在这段最接近当代社会、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历史时期,无论社会形态发生了多少次变迁,旱涝灾害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华文明,例如随着朝代更替、人口迁移、经济社会发展等。旱涝灾害仍然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重要自然灾害。

格局:旱涝交替

我国地貌复杂,跨度大,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很不均匀。 雨季集中在5-10月。 这几个月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左右。 量的多少基本决定了当年的旱情。 水淹情况。

549年来,中国旱涝灾害频发,几乎年年都有区域性或局部性旱涝灾害发生。

降水分布不均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干旱和洪水模式。 我国通常有六种旱涝格局,即全国干旱、全国洪水、南北洪水与长江流域干旱、南北干旱与长江流域洪水、北方洪水与南方干旱、北方干旱和南方洪水。 不同时期旱涝格局的相对比例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全国洪水格局多于全国干旱格局,北旱南涝格局多于北涝南涝。干纹。

全国旱涝格局动图.gif

我国旱涝格局(移动地图)

中国水旱灾害公报_中国山水与水旱盆景艺术_中国水利部公报2001

我国最常见的旱涝格局是“北旱南涝”,平均每四年可能发生一次。 洪水易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地区。 华北平原和西北的陕甘宁地区最易发生干旱。

最不常见的是“北涝南旱”格局,平均大约每9年发生一次,发生于17、18世纪。 如清朝乾隆年间1756年至1757年,北方连续下雨,连续两年“北涝南旱”的情况在历史上更为罕见。

1950年以来,我国气候总体保持“北旱南涝”格局。 但近30年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持续增加,呈现“暖化加湿”趋势。

旱涝不均与我国幅员辽阔、季风气候年际变化大密切相关。 夏季风的异常变化将直接导致降水的时空差异。 夏季风弱时,雨带长期在南方徘徊,造成雨季长,降雨量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同时,北方雨季短,雨量少,可能造成干旱。 这时,北方大旱,南方大涝。 反之,则会造成南旱北涝。

趋势:旱涝过渡

我国的旱涝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呈现准周期性或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变化。 东部地区旱涝变化的准周期性较为明显,主要以2-3年左右的周期为主,也有11年左右、22年左右、50-60年左右的“世纪周期” , 大约 80-100 年。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重庆奉节招待所的墙上刻着“同治九年(1870年)冀夏水至此,光绪九年仲秋建馆”。 由此可见当时洪水的严重程度。 (来源:《中国历史大洪水》)

1470年以来,我国旱涝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 1470年至17世纪,偏旱偏涝年份较多,但以干旱型年份为主。 18 世纪初,从干旱到洪水的转变引人注目。 在 19 世纪,这一年以内涝为主,有几次持续时间很长的洪水; 80年代中期比较潮湿,80年代以后又转为干旱。 其中,华南、淮河流域和华北平原较为干旱,长江以南和西北东部等地区较为涝灾。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1470—2018年中国各地区旱涝分布

中国水旱灾害公报_中国山水与水旱盆景艺术_中国水利部公报2001

虽然近 500 年来干湿气候发生了多次突变,但 1951 年至 2010 年年降水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近 60 多年是一个较好且相对较好的时期气候稳定,但仍需警惕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害。

据《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中国降水量将持续增加的趋势。 全国降水平均增加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华南降水变化不大。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1951-2018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

影响:中国的洪水和干旱

干旱和洪水一直是影响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他们对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影响很大。 它们往往直接导致农业减产或停产,继而引发蝗灾、河道改道等次生问题。 如果灾难持续多年,饥荒将进一步加剧,甚至影响社会变革或王朝更替。 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农民起义,很多都是在旱涝灾荒的背景下发生的。

干旱和洪水以不同的方式破坏人类社会。

干旱的致命性在于其破坏力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常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歉收。 大规模的饥荒往往是由持续的干旱引起的。

明清两代,旱灾频发,灾害严重。 连续3年以上大旱事件多起,干旱区4个以上省份。

最显着的是明朝万历年间(1585-1590)的6年大旱、明崇祯年间(1637-1643年)的7年全国大旱、明朝的5年大旱。清乾隆年间(1784-1788)、清光绪初年(1875-1878)的“丁午齐荒”大旱。

明末崇祯7年大旱过程动图.gif

中国山水与水旱盆景艺术_中国水旱灾害公报_中国水利部公报2001

明朝末年(1637-1643)大旱的过程(动图)

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以1637年至1643年发生的七年全国大旱为例。 这场波及南北23省的大旱,导致万里土地荒凉,江河泉水干涸。 ,秧苗凋零,谷粒歉收,甚至发生了自相残杀的悲剧。 饥荒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内忧外患,明朝注定灭亡。 历史气候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东部近2000年来最严重的持续干旱。

同样,“丁武怪荒”也引发了社会变革,迫使山西大量百姓背井离乡北上内蒙古,河北、山东大量饥民逃往粮食产地东北生产比较丰富。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灾民的大规模迁徙。 “西出”和“东过关”,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1877年(清光绪年间)大旱灾害对比图

与大范围、持续的干旱相比,洪水具有频率高的特点。 549年来,全国没有一年没有发生大洪水,有的规模很大,有的是局部性的。

洪水几乎年年发生,但严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少数洪涝灾害严重的年份。 比较典型的年份是 1730、1755、1823、1931、1935、1954、1975、1998 和 2016。

1998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对经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同时泛滥。 长江上游有8个洪峰,中下游遭遇洪水,形成全流域洪水; 洪水造成29个省415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灾难的严重程度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部门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高。 抗旱、防洪等自然灾害能力显着增强。 . 旱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不断下降,当代社会没有像古代那样造成社会动荡和人口迁移。 据统计,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从1980、90年代的平均每年5000人下降到21世纪的2000人左右。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旱涝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1965年至1989年,旱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的平均直接经济损失(2013年价格)为1192亿元,而1990年至2013年,这一数字跃升至3079亿元,增长了1.6倍。 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绝对值呈上升趋势。 其中,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总损失中所占比例最大。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中国水利部公报2001_中国山水与水旱盆景艺术_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受灾人口超过5000万。 (来源:新华社)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1998年,长江流域和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来源:中国军网)

原因:季风和地形

旱涝灾害频发,与复杂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夏季风对旱涝影响显着。 夏季风有明显的季节性北进南退,5月中旬至6月上旬影响华南,6月中旬向北跳跃至长江中下游,持续至7月中旬,然后再次北上,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 8月下旬开始,夏季风开始从北方向长江流域快速退却,9月上旬又回到南海北部,完成了夏季风南北进退的季节性进退。

500年大数据告诉你:中国旱涝格局呈现周期性变化

夏季风影响示意图

夏季风的进退促进了季节性暴雨带的移动。 总体而言,夏季风较强,可将暴雨带推向北方,造成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北方易旱,南方易涝。

此外,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原盆地星罗棋布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山高水深,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旱涝区差异大。 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地区和太行山的迎风面是多雨区。 同时,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腹地,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该地区,降水偏少。

中国山水与水旱盆景艺术_中国水旱灾害公报_中国水利部公报2001

中国水旱灾害公报_中国水利部公报2001_中国山水与水旱盆景艺术

旱涝分布、地形图(移动图)

六,结论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 未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将更加频繁地发生,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频繁的旱涝灾害。 势必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应对自然界的挑战。

《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应对特大旱涝等气象灾害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应对重大灾害的防灾减灾效果不明显。明显的。 因此,应把防范特大、极端气象灾害特别是旱涝灾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 应对旱涝灾害的挑战,除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通过对历史气候变化数据的研究,了解气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入探究其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弥补现代观测记录的不足。 同时,为气候预测提供更多依据,同时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治旱涝等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水平。

产品地址:

参考资料:《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中国水旱​​灾害公报》、《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历史上的大洪水》、《中国水旱​​灾害》、 《中国灾害通史》、《中国历代气候》变迁、《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1876-1878年中国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干湿序列重建与分析》近1000年中国东部6个地区气候突变的研究”、“1755年中国东部特大降雨洪水事件研究”、“中国东部近2000年冷暖旱涝格局”、“时空与中国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等。

策划:张永宁 设计:任成英 资料:于进

开发:陈锦欣张晓彤李强

顾问:张德儿、李小全、陈进、郑景云、侯晓宇、黄志敏

评语:于小芬、李孝全、张得、姜宁

制作人:张硕、周迪

 
标签: 水利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