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csgo  vue  angelababy  2023  gps  新车  htc  落地  app  p2p 

张江高科地铁站: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

   2023-05-24 网络整理佚名2000
核心提示:开发初期,张江把2平方公里的地分别以极低的价格批租给了四家公司,分别是信源、浙江银泰、东北的华晨和一家台湾公司。后来,建设地铁二号线的时候,原本终点站只到龙阳路,不经过张江。从此,每天张江高科地铁站人头攒动,放眼望去,进进出出都是年轻人,这是张江的未来和希望。4平方公里内,尽快实现批租,展现张江形象。前期开发的时候张江

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_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

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

编者按:

本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三十而立,浦东从满地农田到如今高楼林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推出“奇迹:浦东早期发展的经验”。 上观新闻发布相关口述文章,追忆当年艰难前行的蓝丝,也从历史的角度为浦东的开发开放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

【口述前言】

吴成林,1940年9月生。历任上海梅林罐头厂副厂长,上海市轻工业局副局长、局长,轻工业部群兴集团副总裁,群兴实业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张江高科技园区总经理,浦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外经贸委副主任,市外资委常务副主任, 1993年5月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6月兼任浦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新区引领张江开发区从一片农田向初具规模的高科技园区转变,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1995年9月后历任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书记、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市对外投资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贸促会上海市分会会长、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等。

口头报告:吴成林

采访:谢丽萍、郭骥、周忆云、黄晓

整理:周以云

张江高科地铁站_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

时间:2018-06-13

1992年至1993年,任轻工业部群兴集团副总裁兼北京群兴实业公司总经理。 1993年1月,我回上海度假。 我见到了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 他听说我在轻工业部工作,就让我回上海,到浦东张江工作。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5 1月辞职回上海。 5月7日,浦东新区组织部宣布我任公司党委书记、第二任总经理。 一个月后的6月25日,市委、市政府任命我为浦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从此,我和张江的缘分开始了。

艰难处境的成功突破

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28日,知道要去张江工作,就提前去张江看看。 没想到,站在龙东大道的罗山路口,抬头一看,除了龙东路一条狭窄的两车道外,完全是绿油油的农田,白墙黑瓦的农舍星罗棋布。 完全没有开发区的迹象。 事实上,开发区此时已经开发了一年。 我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果然,刚上任,公司的困境就给了我不小的打击。 没有钱,没有土地,甚至没有办公场所。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 张江初步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初步确定开发4平方公里。 由于前期开发规模较大,市先期拨付的1亿元启动资金已全部用完。 公司下设了20多家子公司,导致资金分散,五十六十人的工资几乎发不出去。 此时,陇东大道“三通一平”急需资金投入。

第二,没有土地。 开发初期,张江将2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了新源、浙江银泰、华晨东北和一家台湾公司4家公司。 每家公司拿走了0.5平方公里,初期决定开发的4平方公里突然失去了2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中,消息来源为中信与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合资企业,条约还约定他们额外保留0.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权,即一共带走1平方公里。

此外,我们的办公空间远非理想。 刚来的时候,我的办公室在陆家嘴峨山路童汉春药厂楼上的一个阁楼里。 不仅远离张江工地,指挥管理不便,而且条件拥挤,空气中弥漫着中药味,清扫用具都放在楼梯上。 如果要在这样的地方与外商洽谈,不利于张江形象的塑造。

该怎么办? 张开弓就没有回头路。 我们决心破釜沉舟,着力调整改革发展现状。 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以及上海市各部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_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

没有钱,存量资金最多只能维持公司两个月的运转。 无奈之下,我想出了一个应急方案,写信给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表示希望把前期开发剩余的2平方公里土地拿给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一次贷款抵押2亿元。 此时,国家着力整顿金融秩序,控制投资规模。 银行本身没有任何额度,借贷非常紧张。 没想到,两位领导人接到信后,立即责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毛英良主席协调四大行落实结算资金。 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四大银行浦东分行行长到张江考察,商定每家银行向张江贷款5000万元,张江为每家银行抵押0.5平方公里的土地。 很快,两亿资金到位,仿佛给张江打了一针强心剂,救了张江一命。 我们立即投入资金开发龙东大道,还清了龙东大道前期开发的欠款。

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_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

但此时龙东大道只是一条没有水电的光秃秃的马路,如何招商引资? 于是,公用事业局副局长芮友仁带领自来水施工队实地考察。 由于龙东大道当时已经修好,管线来不及接管。 经过研究,决定打一口井。 自来水公司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我们打了一口井。 没有电,我们在电力局局长钱忠伟的关怀下,用半年时间在罗山路建成一座220kV高压电站。 电话线方面,在邮电局程锡元局长的全力支持下,用半年时间建成临时通信站,电话线引入张江。 有水有电,但没有公交车,交通不便。 我们想象一下,张江既然是高科技园区,至少要有两条公交线路到上海的名校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 正好夏克强副市长来张江工作,我们就向他反映了这个问题。 他立即命令公用事业局副局长洪浩帮忙解决这两条线路的问题,这两条线路现在是大桥五线和大桥六线。 1993年底,一条六车道龙东大道竣工,地下管线完备。 这是张江第一条交通大动脉,为园区的腾飞提供了有利条件。 后来在建设地铁2号线时,原终点站只在龙阳路,并未经过张江。 我们再次向夏克强副市长求助。 了解情况后,夏副市长与市政府商量,同意延长2号线。 三年后,2号线延长段进入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如今有了轨道交通大动脉。 从那以后,张江高科地铁站每天都挤满了人。 环顾四周,进进出出的都是年轻人。 这就是张江的未来和希望。 “三通一平”和交通干线的引入,为张江的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土地怎么办? 根据市政府关于土地归还的文件精神,我们决定在不动地、不招商引资的情况下,收回前期被4家企业征用的4块土地。 因为直到1993年,这4块地都静静地躺在那里,没有企业进来,也没有挖一铲土。 收回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和压力,甚至惊动了中央领导。 我先向源头公司提出这个要求,加方立即向他们的总理投诉。 1993年9月,时任加拿大总理克里斯蒂安访华时,提出在宴会议程中谈及张江新园问题。 朱镕基总理不了解张江的土地,就把黄菊市长叫到北京参加宴会,直接向他解释。 黄市长也不明白,这么大的事情,张江还需要两国总理商量。 在我动身去北京的前一天,也就是1993年9月26日晚上,黄菊市长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 我向他汇报了鑫源之前的合同付款情况和目前的情况,并提出重新谈判。 市长知道后,飞赴北京赴宴。

回上海后,黄市长跟我说,可以重新议价,价格也可以调整。 具体来说,两家公司将进行谈判,这意味着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不久,我在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奇帆的带领下赴加拿大与鑫源公司展开新一轮谈判。 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来谈判地价、期权和引进项目。 我知道这是一个涉及两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所以会小心处理。 最终,经过协商,地价由原来的每平方米12美元提高至23美元,并取消了原先预留的0.5平方公里的优先租赁权。 对现有0.5平方公里,帮助招商引资,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1994年11月10日,张江鑫源公司正式挂牌,加拿大总理克里斯蒂安出席仪式。 其他3家公司也以不同方式要求收回土地。 华晨同意了一个项目,我们给他们批了一块地。 银泰同意和我们一起开发,台湾公司终止了合作。 为了收回这2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我们打定主意,不得不做!

面对差强人意的办公空间,决定上任后立即搬家! 但是公司的员工告诉我,他们已经找过了,没有地方。 后来在龙东路路口找到一块地,没有拆迁任务,但是在高压线下面。 我们没办法,半年之内必须建一个新的办公空间,哪怕是快装的现场办公空间。 建筑外观方面,邀请上海市市政设计院院长吴志光亲自为张江设计了一座飞机般的飞翼建筑,寓意张江即将起飞。 后来,吴院长凭借这个设计获得了建筑设计奖。 这座快装楼虽然外观简单,但环境干净整洁,内涵也十分丰富。 入口大堂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主题的铜版画浮雕设计。 还有四个风格各异的会议室。 有法国凡尔赛欧洲风情、美国加州海滩风光、日本樱花风光和中国苏州庭院,体现了张江的世界视野。

办公楼落成后,张江员工深受鼓舞。 1994年1月搬入新址那天,全体员工举行了升旗仪式。 时值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但我们的员工却充满了热情和激动。 大家在国旗下宣誓,决心为祖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我们在搬迁过程中遇到了妥善处理与被征地农民关系的问题。 张江乡团结村在拆迁过程中,由于补偿工作没有做好,征地补偿还没有到位就进行了拆迁,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有一天,我在会场被情绪激动的农民包围,当场宣布:立即停止拆迁,立即支付赔偿金,围困事件终于得到解决。 回到公司后张江高科地铁站,我立即解雇了负责拆迁的员工。 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是影响园区长期稳定的重大问题。 我想结交当地干部和农民,加强与乡镇的关系。 1994年5月,在浦东新区组织部的建议下,经研究讨论,我们探索与张江乡、花木乡、北菜乡建立区域党委联席会议的试点。 我任联席党委书记,张江乡、花木乡、北菜乡书记、我司副总任党委委员。 这样一来,张江开发公司与当地乡镇党政团体的对话就有了积极的渠道。 党联委会成立当天,新区领导赵启正、胡伟出席会议。 此后,对于征地拆迁、农民安置等问题,我们经常召开党委讨论、协调、沟通,达成共识。 通过党委联席会议,张江开发公司与当地乡镇建立了矛盾协调机制,在开发征地过程中得到了当地乡镇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有问题的农民上门走访,镇长和镇书记帮助我们公司共同努力,劝说眼前的农民,没有再发生群体性事件。

同时,我们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失地后的生活和工作着想,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划出2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张江乡科技产业园区。 我们花了两万多澳币请来澳洲设计师帮忙设计策划。 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帮助招商引资、引进企业,解决了张江乡的发展后劲和经济来源。 得到了张江乡政府和群众的支持,收获了刻骨铭心的友谊。 湘南路周边搬迁农民新楼建成后,我们在搬迁房屋外墙涂上漂亮的彩色油漆,营造宜居环境。 每年,我作为党委书记,都要走访3个乡镇16个村的农民家,每村走访一次。 感谢他们为园区发展做出的贡献,实地了解农民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还招收被征地农民到公司做服务员。 虽然他们的编制属于外包公司,但我们把他们当成我们的普通员工,早上互相点头问候,发福利的时候照顾他们,一视同仁。 随后,徐匡迪市长在其他开发区调研时,也对张江公司的做法进行了推广。

当然,我们能够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开启发展新局面,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导和关怀。

黄菊市长很早就关心张江。 我到张江才两个月,他就来考察了。 我们带他去的地方是一片泥泞的田地,后面是污水井的塔,什么都没有。 我向他介绍并展示了计划。 还有一个小插曲。 我向他介绍,这是一家矿泉水厂。 他立即揭穿我:矿泉水厂也是高科技? 我连忙解释,因为打完井后,我们取了一些地下水做矿泉水,是临时做的。 但是,可以看出他对产业发展的重视。 他告诉我们,张江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抓好基础工程,尽早启动招商引资项目,最好在六个月到一年之内。 正是黄菊的指示,促使我们调整开发规模,将原规划的4平方公里缩小为0.4平方公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这0.4平方公里上,尽快实现出让,展现张江形象。

1994年1月,市委书记吴邦国、人大领导人胡立教在赵启正副市长的陪同下,来张江视察。 眼看半年时间,崭新的写字楼、网球场、游泳馆、食堂一应俱全,市委书记吴邦国高兴地题词“奋进”,给予了张江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人们。

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_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

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_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

罗氏进驻张江,名声大噪

第一个落户张江的客户是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罗氏制药。

1993年9月,罗氏在三味药厂总经理黄延政的介绍下,来张江考察。 当时,在峨山路那个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把张江介绍给了外方代表威廉·凯洛。 他看到你在药厂工作,他去工地的时候,除了一片农田什么都没有。 他顿时犹豫道:“你找我建厂干嘛?!” 我们答应他,立即落实水、电、气、通。 同时,我向他介绍,杨浦大桥已经建成,内环路也已经开工建设,浦东机场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交通会很方便。 对面的汤臣高尔夫球场也即将建成。 我们想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和信息来提升张江的价值。

总经理黄炎政也鼓励他说:“张江的吴总,你放心,他保证你的事情一定会实现的。” 合作伙伴的话让威廉稍微安心了一些,赵启正副市长的推介更是为谈判的成功增添了砝码。 赵副市长见到威廉·凯洛时,不仅介绍了张江,还很淡定地把我介绍给他,说:“吴一直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经常一起游泳,参加市里的游泳比赛。他游的我是比我快,而且我总是输给他。” 一句看似低调的家常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增加了对张江的信任和信心,重点开发区最终下定决心把项目落在张江,但有一个要求,半年内,建设用地要求工厂做到“三通一平”。

随后,我们与外国代表就土地的租赁价格进行了谈判。 经过几轮谈判,最终以每平方米60美元的租赁价格成交,这在当时是一个特别高的价格。 开发初期,张江的土地以十几块钱的地价出租,60块钱的地价为张江的土地出租奠定了新的起点。 但与此同时,外方代表也提出了要求,只填写意向书,一分钱都不给。 半年内不能实现“三通一平”的,取消意向; 成功了,就签正式合同,把钱打进来。六个月来,在毛德铭副总裁的带领下,张江员工并肩努力,接水、接电、接电话呼吁与时间赛跑。 他们终于经受住了考验,在半年内顺利完成了这块土地。 向上。

1994年5月,威廉凯洛格再次拜访张江。 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当即同意在合同上签了字。 真的很感谢张江的同事们。 正是他们的坚持,让我们成功迎来了第一家外资企业,这是一家世界500强知名医药企业。16日签约当天,赵启正副市长亲自现身,签约,设宴,不遗余力地推举张江。 张江与罗氏的合作,对双方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罗氏的引进,为张江未来的招商引资树立了标杆,开启了张江药谷的历史。 对于罗氏来说,不仅公司成为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威廉凯洛格本人也获得了上海白玉兰奖。 这让他爱上了上海,获得了上海0002号绿卡,感动了全家。 抵达上海。

总结与罗氏合作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最终总结出“公、信、实、优”四个字,当时被作为张江的企业理念,写入了《张江高-科技园开发公司员工手册”。

“公”就是公平、公正、公开。 这是浦东新区在浦东开发开放中提出的,也是张江开发中坚决杜绝腐败的要求。 我自己首先带头。 我的工资是公开的,我没有其他收入。

“信”是我提出的。 我一直认为,言必行,言必行。 罗氏成功引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片农田里,我们对他们的承诺能够兑现,人们只相信我们所说的。

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_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

“实”就是要办实事,不能空谈,不能只喊口号,要实事求是。

“卓”,Excellent在英语中是领先和超越的意思。 但并不完美。 如果它是完美的,那么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我说我们优秀,就是做到优秀。

这些理念对当时公司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司充满了正气。 除了这四个字,当时我们还请了台湾智群咨询公司来设计公司标志。 公司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管理局副局长等专家参与公司讨论及表决。 增加了张江和英文High tec park两个字组成的卫星,突出国际化。

在企业理念的驱动下,张江人以真诚和团结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张江迎来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入驻。

1993年,松下公司表示合作意向。 在和松下的谈判中,我们出价80美元一平方米,对方出价72美元,最后以79美元成交。 但他们回到日本后,要求降价。 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我们给了我们0.5美元。 即便如此,这个价格相对于当时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来说还是偏高的。 当年10月,松下微波炉、磁控管进入张江。

1995年,法国法雷奥汽车发动机公司考察了多个开发区,最终选定了张江。 后来他们的经纪人告诉我,他们成功的原因是接待他们的时候,我以总经理的身份亲自出现,只带了一个翻译和一个助理参与谈判。 他们回答了每个问题,他们非常满意。 ,所以在各开发区的评分中,张江的得分最高,1995年2月进驻张江。

1995年,日本山古电子拟以40美元的价格在张江租用一座标准厂房。 签约当晚举行了晚宴。 宴会上,山之先生非常激动,频频与大家举杯祝酒。 我们发现山之先生喝醉了张江高科地铁站,当即决定把签约时间改到第二天,派人送他回房间休息。 第二天一早醒来,他非常感动,立马签下了合同。

在我们的努力下,张江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联信增压器、宝钢软件、挪威Necomin Ion Developer、摩托罗拉手机、美敦力心脏起搏器、三菱物流仓储、阿尔法科技集成电路、史克莱疫苗等相继入驻张江,1994年成立。11月,新药研发中心成立,高新技术园区初具规模。

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_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

人才与规划,为张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上海顺丰快递张江站_张江高科地铁站_上海13号线三期张江站

张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的问题。 我们刚到张江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去,非常困难。 当时我跟大家说,我们的工资可能再过一两个月就没了。 想留就留,想走就走。 令我感动和欣慰的是,我们所有的骨干都表示,要不拿工资继续干活,要和张江一起努力到底,为建设张江开发园区而努力。

公司发展的关键是团队团结。 1993年,根据业务需要,经新区党工委批准,对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 我和刘正义、毛德铭、钱仁杰三位副总裁组成了公司的领导班子。 他们敢于发声,有事大家商量,是非常好的有能力的人。 我们相处融洽,一起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工作上都非常坦诚,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都会公开批评。 团队配合非常爽快,结下了共同的战斗友谊。 当时有人不满我直言不讳,向组织投诉。 赵启政副市长一方面提醒我注意语言艺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及时制止了投诉之势,给予了我们团队极大的支持和信任。

当时,我们在张江的大部分员工都受过大学教育。 很少有人有大学学历,懂外语的就更少了。 这不符合国际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要求。 所以我们当时就提出要引进人才。 我们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启事,进行打分,最后进行面试。 近20名大学生和1名博士。 以这种方式被招募。 同时,我们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At that time, we bought 6 houses in Yangzhen Community, north of Longdong Road, as dormitor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master students coming to Shanghai from other places. University students share one room, master students share one room. Every week, we let all employees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newly built tennis court, swimming pool, and entertainment hall to exercise and keep energetic, showing a new atmosphere. This is also the first among companies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passionate years of Zhangjiang's initial development, it was they who made selfless dedication, sweat, and wisdom for Zhangjiang, leaving behind a fiery youth and making Zhangjiang grow up step by step.

Another crucial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jiang is planning. Planning is the core strategy of a park. If Zhangjiang wants to build a "first-class high-tech park", it needs first-class main planning. Regarding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Zhangjiang Park, we have listened to the opinions of many professionals from home and abroad. In 1994, we asked Taiwan Consulting Group, Japan Urba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Australian architects and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to study and adjust the original plan.

We also listened to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domestic experts on Zhangjiang's development plan. In December 1994, based on the opinions of Vice Mayor Zhao Qizheng, we invited the presidents of 22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15 academicia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2 professors and 36 experts from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Shanghai to form the Zhangjiang Hi-Tech Park Advisory Committee and the expert committee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Zhangjiang to revise the park plan. This move should be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country. Deputy Mayor Zhao personally wrote letters to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cross the country, asking them to advise Zhang Jiang. Tsinghua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ianjin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South China University...the deans and vice deans of so many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ll gather in Zhangjiang. At the inauguration ceremony, Deputy Mayor Zhao enthusiastically mobilized them to support Zhang Jiang. Exper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discussed the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park, provided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laid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hinking for our planning. In January 1995, after discussion by the Zhangjiang Expert Advisory Committee, in March, we held the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Economic and Social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ning Research Conference", and determined to upgrade Zhangjiang from the original high-tech industrial zone to a high-tech park , also known as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ity.

In this plan, we have adjusted the shape and industry of the park. In terms of form, the concept of "four districts" combining industrial districts,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stricts, living support districts and township districts is proposed. In ter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Zhangjiang's goal is to target foreign science cities and introduce Shanghai's first-class colleg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Zhangjiang. We envisage Fudan University, Jiaoto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and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Later, the city considered building Songjiang University City, so they were not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In 1994, Zhang Xuebing, director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ureau of Pudong New Area, and Li Chuwen, the foreign affairs consultant of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came to Zhangjiang and said that Mr. Li Ka-shing intended to invest 40 million yuan to build a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Pudong, but the land fee was not included. We immediately agreed, but put forward three conditions. First, this piece of land can only be used for schools and cannot be converted into commercial land in the future; second, Zhangjiang will send people to his education committee; third, all students from Zhangjiang and Pudong To enter this school, equal priority is required. After they told Mr. Li Ka-shing, he readily agreed. In this way,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Pudo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was born in Zhangjiang.

In ter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adjusted planning has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ten items to three key development areas, namely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the microelectronics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opto-mechanical-electrical integration industry. The origin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foreign company, Roche Pharmaceuticals. Deputy Mayor Zhao thought it was very good. He said that there is Silicon Valle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 make a pharmaceutical valley, so h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pharmaceutical valley. Basically, we seized these three items at that time, concentrated resources and efforts to build these three industries, and made achievements in all of them. The software park was a success. Medicine Valley, as a group of multinational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such as Nycomed, Medtronic, SmithKline Beecham, and Kylin gathered in Zhangjiang, has basically taken shape. In the mechatronics industry, we have a group of mechatronics companies such as Lianxin, Panasonic, Motorola, Fario, and Alphatech. It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al planning that has made Zhang Jiang develop smoothly along the way.

Under the care of Director Xia Liqing of the Municipal Planning Bureau, this plan became a part of the general report of "Shanghai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Ninth Five-Year Plan and 2010 Outlook" in December 1995. It is gratifying that although Zhangjiang will make some adjustmen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zone in the future, it still aims at the high-tech urban area in general and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Looking at Pudong from Zhangjiang in the 1990s, and seeing Shanghai from Pudong, that was the era when the hor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unded. Under the banner of Pudong's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Zhangjiang people bravely 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ies, dare to be the first, forge ahead, create a grand blueprint on this hot land, and become a new landmark in the tide of Shanghai'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eriod of difficult entrepreneurial years has also become an unforgettable and proud experience in my life.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