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csgo  vue  angelababy  2023  gps  新车  htc  落地  app  p2p 

中国汽车产业历史性一年,辉煌背后亦存“内耗”隐忧

   2023-06-30 网络整理佚名1580
核心提示:辉煌背后,亦存隐忧。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为107万辆,同比增长58.据乘联会预测,今年全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超过400万辆。从1-5月中国整车出口量前十车企排行榜来看,除了特斯拉以16.3万辆的成绩排在第三名之外,其余均被中国本土车企占据。价格战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整体销量增速正在落至10%以下水平,而新势力车企又不断涌现,全行业生存竞争日益激烈。

遮住眼睛看泰山,是任何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大忌。

时值年中,回顾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基调是什么? 从汽车媒体的报道频率来看,这可能是一场惨烈的价格战,可能是一些中小车企的生存危机,甚至是品牌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然而,跳出琐碎的阴谋,放眼宏观数据,2023年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创造着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成就。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超过韩国,2022年超过德国,今年一季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争夺全球话语权,这将是2023年的基调。

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隐忧。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放缓,车企之间的竞争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时刻,有的甚至已经超出了正常商业行为的界限。

但站在2023年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车企应该看到,集团化经营是中国车企出海的必然战略。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任何车企都离不开中国品牌的标签。

中国本土品牌的集体崛起是行业最大的利益所在。 不要让不正当竞争蒙蔽了你的眼睛,毁掉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

中国荣登第一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068.7万辆和1061.7万辆,同比增长11.1%。 年初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悲观情绪正在逐渐缓解。

从出口数据来看,中国今年的表现尤为亮眼。

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107万辆,同比增长58.1%。 日本公布的数据显示,同期日本出口汽车95万辆,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1-5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汽车175.8万辆,同比增长81.5%,增速仍在加快。 据乘联会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有望突破400万辆。 2022年,日本年出口量为381万辆。

不知不觉中,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汽车企业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来自于本土汽车企业的集体贡献。

从1-5月中国整车出口量排名前十的车企排名来看,除特斯拉以16.3万辆排名第三外,其余均被中国车企占据。

其中,上汽集团以39.6万辆汽车排名第一,占出口份额的22.5%。 排名第二的奇瑞汽车出口31.9万辆,占总量的18.1%。

奇瑞、长安、吉利等车企也是出口的中坚力量,出口量达到10万辆的水平。 比亚迪的增速尤为亮眼,同比增长14.2倍,首次跻身前十。

除了数量的增加,中国汽车出口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表示,去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单价不断上涨,目前维持在每辆车3万美元(21万多元人民币)左右。

在代表未来趋势的新能源赛道上,中国车企也更强。 上汽集团预计,2023年其对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有望仅次于特斯拉,成为欧洲第二大新能源汽车销量。

上个月,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称赞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和海外销售业绩。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公开表示,比亚迪的汽车“非常有竞争力”。

恶性竞争成隐忧

出口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价格战已成为今年国内车市的另一条主线。

价格战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整体销量增速正在跌破10%,而新造车企业不断涌现,整个行业的生存竞争日趋激烈。

汽车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本应为消费者带来福音。 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对合资品牌的溢价造成重大打击。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的“油电同价”策略,将A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起售价拉低至10万元以下。 不少车型都能击败合资品牌,夺得主流市场月销量冠军。 而进入2023年,各大本土品牌也在新能源市场全力发力。

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被自主品牌进一步蚕食,雪铁龙C6降价9万元,成为今年车市的标志性事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正常的商业竞争之外,巨大的生存压力也让一些车企的言行逐渐越界。 各家公司的发布会,以及高管直接欺负同行的个人社交账号,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更有什者,一些人涉嫌通过违法违规、恶意诽谤同行来获取市场优势。 这样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商业竞争的底线。

除了道德考量之外,恶性竞争势必损害整个行业的实际利益。 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后起之秀,品牌形象是中国汽车企业的短板。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往往很难只识别单一品牌,而是将其与整个国家联系在一起。 当然。

一个企业的恶性竞争行为将会影响整个中国自主品牌的声誉。 即使竞争对手让出市场,实施恶意行为的企业也未必能从中受益,甚至可能连带受损,让外资品牌坐享其成。

从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大局出发,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是中国本土品牌能够构建一个团结的“乌托邦”。

一方面,用真正的技术研发而不是过度营销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些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如果真如比亚迪所说,当一家车企实现突破性技术进步,并能无私地与全行业分享时,无疑是对民族品牌的巨大贡献。

事实上,除了竞争日益激烈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全球市场足够大,足以容纳中国车企共存。

2022年,全球新车销量将达到7940万辆,而中国市场仅占其中三分之一左右。 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去年全球销量达684.82万辆,超过所有中国车企海外销量的总和。

对于掌握了新能源技术和性价比两大优势的中国车企来说,以积极的品牌形象持续进军海外市场才是最大的一块蛋糕。 如果因为短期利益而损害中国车企的整体形象,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