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csgo  vue  angelababy  2023  gps  新车  htc  落地  app  p2p 

多年之后,海外的蔚来仍将重蹈国内的覆辙?

   2023-08-28 网络整理佚名1570
核心提示:与此同时,没有本土老牌名牌汽车制造商影响力的冲击,且市场空间尚可:据Eu-Evs统计,2021年挪威共计售出纯电新能源汽车约11万9千辆。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28国共销售纯电新能源汽车120.蔚来的最新产品,新一代ES6在欧洲依然价格不菲。尽管没摸出什么门道,蔚来也必须加重布局:国内卖车不力,做为国内新能源早期“御三家”之一的蔚来,现如今却已无缘第一梯队。

2023年的蔚来渴望向欧洲展示自己的“侵略性”:

上月底,蔚来正式宣布荷兰首个多功能服务中心将于8月8日投入试运营。

(蔚来荷兰服务中心上线公告,来源:蔚来官方推特)

该多功能服务中心位于荷兰第四大城市乌得勒支西北部的布罗克伦。 它将展示五款在售车型,并提供销售、配送、退货、试驾、蔚来生活等服务。

(NIO Space和NIO House在欧洲的分布,来源:蔚来官网)

补贴一落,蔚来的焦虑进一步得到印证:在多功能服务中心开业之前,蔚来自今年3月起已在欧洲开设了3家NIO House,远超登陆欧洲后一年半的时间2021 年。总和。

现阶段,蔚来的海外拓展越来越丰富:根据蔚来官网,蔚来在欧洲开设了5家NIO House,分布在北欧、德国、荷兰; 七个NIO Space,主要位于北欧和丹麦。 蔚来在欧洲的业务网络主要包括位于匈牙利​​y的能源工厂、位于德国慕尼黑的设计中心以及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欧洲总部。

加速出海,带着赚钱的目的,当然是好的。 在欧洲的大步迈进,也反映出蔚来在国内的困境:内卷化失败,逐渐落后。

在国内市场遭遇激烈竞争的蔚来,将目光转向了压力较小的欧洲市场。 那么,蔚来能否在欧洲市场卷土重来呢?

出海奔走,蔚来为何“猴急”?

蔚来打“出海牌”还为时不晚,而且打法也与国内“似曾相识”:线下重、客单价高。

2021年5月6日,蔚来发布挪威战略。 作为出海计划的第一步,蔚来并没有选择经销商代销模式,而是决定复制国内的玩法,在挪威建立直销和服务网络。 当年9月30日,蔚来宣布ES8在挪威上市,并开始用户交付。 服务网络与产品端齐头并进; 10月1日,蔚来欧洲首家NIO House在挪威奥斯陆开业。

挪威是欧洲新能源领域比较“特立独行”的国家。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常年高于60%,近几年甚至高于80%,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意味着用户教育成本较低。

同时,没有受到本土知名品牌汽车厂商的影响,市场空间尚可:据Eu-Evs统计,今年全年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1.9万辆。 2021年挪威。对于海外新能源厂商来说,与其他国家相比,挪威市场可以说是“入门级”。

结果,蔚来已经在挪威这个“新手村”“挂了”一年。 直到2022年9月15日,蔚来才做出新动作,而且这一步迈得谨慎:蔚来在挪威卑尔根开设了NIO Space,功能比NIO House单一,主要功能是卖车。

原因在于,挪威虽然相对成熟,但发展空间确实有限: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大头”并不在挪威。

欧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国是德国、法国和英国。 JATO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28个国家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合计销量120.5万辆,其中英法德三国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将达到71.4万辆,占全球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9.3%。欧洲的总数。 这三个国家中,德国的销量最高。 2021年纯电动汽车销量总计35.6万辆,占欧洲销量的29.5%。

由于德国市场的优势,蔚来汽车将目光投向了德国。 2022年12月16日,欧洲第二家NIO House在德国柏林选帝侯大街开业。 同日,时任蔚来欧洲地产总监鲍勃·瓦尔克在推特上宣布,更多蔚来线下门店即将开业。

此后,蔚来的扩张驶入“快车道”:欧洲第三家NIO House将于2023年3月24日在荷兰鹿特丹开业。六天后,欧洲第四家NIO House和德国第二家NIO House于2023年3月24日开业。法兰克福。 6月1日,欧洲第五家NIO House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开业。

随着三个月内三座蔚来之家的开业,毫无疑问蔚来正在加速海外扩张。

蔚来在欧洲的产品端策略也与中国类似:攻克高端线。

首次上市的蔚来ES8在挪威的售价为60.9万至75.9万挪威克朗,折合人民币约44.8万至55.8万元。 据挪威《晚报》统计,2021年挪威一辆乘用车的平均价格约为37.1万挪威克朗。 蔚来最新产品新一代ES6在欧洲的售价仍然昂贵。 新一代ES6在德国的售价为65,500至74,50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21,000至593,000元。

蔚来摸索了两年多,从在挪威新手村摸索欧洲玩法,再到将技术和产品带到德国、荷兰等先进地区。 根据Eu-EVs数据,2023年上半年,蔚来汽车在欧洲仅售出832辆汽车。

虽然无从得知,但蔚来也必须加大布局:国内汽车销量疲软,蔚来作为国内新能源早期“三皇”之一,如今已经错失第一梯队。

今年以来,蔚来密集的出海活动,真可谓是开疆扩土、解忧。

国内阻碍,蔚来逐渐失去“基础市场”

蔚来在中国逐渐落后早已是个秘密。

自进入二级市场蓬勃发展的2020年以来,蔚来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从巅峰时期的近4%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 尽管蔚来近年来积极扩大产能,线下网点攻克城市、攻城略地,交付量逐年增长,但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来说,还是太少了。 今年上半年,蔚来共交付54561辆汽车,平均每月不足1万辆。

市场并不关心掉队者的努力。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中,蔚来勉强挤进前十。 汽车超车。

蔚来如今的局面,根源早已被埋葬。

对于蔚来来说,成功也是“高端”,失败也是“高端”。 在新能源市场刚刚起步时,蔚来瞄准高端汽车细分市场,不仅可以避开竞争对手,实现差异化经营; 也是在市场如一张白纸的时候,蔚来才能成为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并迅速积累。 品牌声誉。

如今,随着市场逐渐成熟,蔚来对高端市场的执着也逐渐开始受到制约。 虽然蔚来有ET5、ET5T等价格较低的车型,但在官网展示的8款车型中,有4款车型的底价超过40万元。 相对便宜的ET5和ET5T的底价也接近30万元。

高处极其寒冷,为蔚来所在的高端市场付费的用户越来越少。 据乘联会统计,放眼整个乘用车消费市场,虽然国内乘用车市场30万至40万元的高端新能源车型销量逐年增长,但目前占国内新能源汽车总量。 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低于8%; 4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就更少了。 2023年初至今,该价格区间车辆零售总额仅占全部新能源零售额的1.2%。

即使在高端市场,蔚来的地位也并不稳固:特斯拉 Model S 仍处于起步阶段,BBA 新能源试图在中线反击,艾安和 步步紧逼。 高端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其他汽车厂商来去自如的竞技场。 然而蔚来本人却只能坐在场边,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为了挽救销量,蔚来选择“新炒老米”:今年5月底,蔚来宣布推出新版本ES6。 老款ES6是蔚来成立以来的第二款产品。 2018年12月NIO Day首发,2019年6月开始交付。自开始交付以来,ES6四年内累计交付约13万辆,长期是蔚来主力车型。

与老款ES6相比,全新一代ES6基于NT2.0平台打造,整车外观更加流畅。 车顶增加激光雷达,车内搭载智能系统2.0.0。 动力系统采用前后双电机+四轮驱动,续航里程和电池容量都有显着提升。

选择一款积累了口碑的成熟产品进行升级确实比设计新车更方便,而市场也对这位“老将”表现出了欢迎:ES6很快就达到了蔚来第一年规划的目标季度财务报告。 7月份交付1万辆的目标顺利实现。 由于ES6的表现,蔚来7月的交付量喜人,达到20462辆,创下今年新的交付记录,较6月增长近100%。

不过,从长远来看,蔚来还不能高兴得太早。 今年以来,蔚来累计交付车辆75023辆。 蔚来官方数据显示,蔚来去年1-7月共交付汽车60879辆,同比增长约23.2%。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共零售373.3万辆,同比增长37%。 即使推出了全新ES6,蔚来汽车年初至今的增量依然未能“跑赢大市”。

新产品的“市场蜜月期”总会过去,下一步谁将占据先机?

千帆已从沉船旁掠过。 尽管7月份打了“翻身仗”的蔚来,在造车“新势力”中似乎仍差强人意。 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蔚来很难有资本去对抗特斯拉、比亚迪等老对手。 同时,也必须时刻面对“新势力”中“后起之秀”的压力。

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的蔚来,如今积极布局海外已成为现实而又无奈的选择。

原玉纯金,谁得欧洲,谁得天下

对于出海的国内新能源企业来说,欧洲或许不是传说中的“乐土”,但其商业价值和未来潜力却不容小觑。

由于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欧洲新能源市场“醒得早,追得晚”,形成了宏观上巨大的增长空间、微观上纯电动汽车(BEV)份额较小、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BEV)占比较小等特点。在混合动力汽车(PHEV)中。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汽车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与中国相比,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成熟得多,一是渗透率,二是“纯净度”。

从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来看,欧洲的渗透率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据乘联会7月10日发布的消息,2023年6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将达到189.4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将达到66.5万辆。 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渗透率约为35.1%,较去年同期27.3%的渗透率提升7.8个百分点。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统计,2023年6月,欧盟成员国新注册汽车总数将达104.5万辆。 其中,纯电动汽车(BEV)新注册量达158,252辆,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6.2%。 6月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新注册量约为82,560辆和254,100辆,占比分别为7.9%和32.4%。

从细分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市场份额近年来被BEV超越并有所下降,但通常不考虑的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市场份额“新能源”,依然如故。 规模巨大,而且这两年还在逐渐增加。 仅考虑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市场份额,2023年6月欧洲新能源市场渗透率约为23%,远低于国内水平。

尽管新能源汽车整体规模和普及率不及中国,但欧洲官方态度激进而坚定:作为欧盟委员会《欧洲绿色协议》的一部分,2022年10月,欧洲议会和欧洲议会理事会达成协议 协议规定,到2035年,欧洲所有新登记的汽车将实现“零排放”。同时,为了实现欧盟委员会2030年碳减排55%的目标,根据花旗银行的测算预计,到2030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应达到50%。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预测,2030年欧洲纯电动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0.7%,远超国内水平。

(中美欧新能源渗透率预测,来源:ACEA)

如果说中国市场已经是竞争激烈的“红海”,那么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是“蓝海”。

由于现状不成熟以及激进政策的推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正处于“黄金窗口期”。 无论对于蔚来还是其他国内海外企业来说,“谁得欧洲,谁就得世界”。

路途艰辛艰辛,出海之路需上下求索

不过,蔚来要在欧洲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从宏观上看,欧洲市场虽然方兴未艾,但流派众多:各大玩家已经开始瓜分市场。 据Eu-EVs统计,2023年6月,北欧和西南欧14个国家(挪威、瑞典、芬兰、丹麦、爱尔兰、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前五名分别是特斯拉、大众、宝马、奔驰、奥迪。 榜单前五名品牌合计占据50.8%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欧洲市场上不乏大众集团、宝马集团等拥有众多优秀品牌的“并购狂人”,车企瓜分的市场份额将会更加集中。 Eu-EVs统计显示,到2023年6月,大众集团、特斯拉等排名前五的车企将占据欧洲74.3%的市场份额。 前8名车企占据了欧洲市场90.68%的份额,只剩下一批车企争夺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

欧美厂商控制头部,日韩企业控制中部,而少数能挤进销量榜前列的中国品牌如名爵、极星,基本都是“欧洲面孔”——创立于欧洲,后来因种种原因被中国企业收购。 出海欧洲的中国车企或多或少对这种现状感到不满。 自2022年6月以来,蔚来销量很少超过200辆,市场份额大多在0.1%至0.15%之间波动。

从产品角度来看,欧洲市场最受欢迎的车型是特斯拉Model Y。蔚来瞄准这一生态利基,在欧洲推出了新一代ES6(EL6)。 新一代ES6的定位参考了Model Y,意在与其在新能源SUV领域展开竞争。

性能方面,新一代ES6大部分性能优于Model Y普通版,不及Model Y高性能版,但总体处于同一水平。 价格方面,75kWh版本的ES6在德国售价6.5万欧元,7.45万欧元。 Model Y无论是普通版还是高性能版,在价格上都要优于ES6。 即使是罪孽深重的 Model Y,Model Y 高性能版也比最便宜的 ES6、75kWh 版本的 ES6 便宜了 5000 欧元左右。

在国土面积普遍较小、里程焦虑不像中国那么严重的欧洲,消费者面对同级别产品时,性价比是更重要的因素。 这也意味着,在性价比不占优势的情况下,ES6很难说服消费者放弃Model Y,将购买欲望转向自己。

从品牌角度来看,虽然蔚来在中国拥有很高的声誉,但在中国的声誉并不一定能成为欧洲的“通行证”。 BBA等欧洲老牌企业早已在欧洲本土蓬勃发展,有的企业甚至已经营业了一百多年。 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效应,也对这些欧洲老牌车企的电动车业务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样,那些“欧洲面孔”的中国品牌在欧洲的成功,也有一部分归功于“祖宗积德”。

打破了BBA在欧洲“铁板一块”局面的特斯拉,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教父,其品牌影响力短时间内无法被颠覆。 占据市场第二梯队的日韩车企,20世纪80年代后日韩汽车工业的爆发式发展和海外扩张也给他们带来了近40年的口碑积累,蔚来也难以撼动这个阶段。

此外,政策层面更多不利消息传来: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今年6月中旬,法国向欧盟施压,要求欧盟对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展开调查前往欧洲确认中国是否通过不公平的补贴政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欧盟倾销新能源汽车。

目前,欧盟仅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0%的关税。 如果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倾销,国内工厂生产的电动汽车出口到欧洲时将面临高额惩罚性关税。

尽管欧盟委员会对于是否开展反倾销调查保持沉默,德国强烈反对,但无论结果如何,中欧贸易“去风险化”的主基调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都难以改变。未来。 这也给蔚来的欧洲之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迷雾。

诚然,欧洲市场潜力巨大。 但蔚来想要在自己不熟悉的欧洲找到自己的出路,仍然面临高端制造、成本效益、政策不可预测等问题。

在中国,蔚来面临着更为具体的“三难”:高端产品难以维持、新产品难以制造、补贴难以持续。 同样是强敌环绕,国内外的打法和定位如出一辙,这意味着多年后蔚来在欧洲也将遭遇这种“三难困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